天南地北常德人 | 贺福初:胸怀大志 心系家乡

2019-11-09
新闻来源: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2033


记录奋斗人生 

凝聚常德力量

常德广播电视台

全新打造的电视专栏

《天南地北常德人》

为您讲述在外常德优秀儿女

创业打拼的精彩人生

视频|贺福初:胸怀大志 心系家乡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蛋白质组学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贺福初。日前,他受邀回到家乡常德,考察生物医药产学研对接及科技项目发展情况。在常期间,本台记者围绕贺福初院士的求学科研经历,以及常德创新发展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贺福初,1962年5月出生,湖南常德人,蛋白质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国际执委会成员,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项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8项。

贺福初说,再次回到家乡,发现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非常之大。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更加积极向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从物理空间上看,整个城市面貌一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在求变,在求上,在求新。而这样一种在求变、求上、求新的精神状态,恰恰是最难得的。

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 贺福初说,一开始他就怀揣着“成为一个英雄”的抱负,踏上了复旦大学的求学之路。当时家境贫寒的他,穿着一件用染色化肥袋缝制而成的衣服,步入大学之门,开始新的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大家凑着两个鸡蛋,一毛钱,两毛钱。这应该是一辈子的父老乡亲的重托,一定要做出一个人样来。不一定说直接回报乡亲,而是要回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当时心里确实怀揣着梦想,然后一点没觉得苦,没觉得难。揣着一堆的鸡蛋,挑着一担行李,穿着一身化肥袋染的衣服,我觉得还挺高兴,这就开始新的人生。

来到复旦大学之后,报考物理学专业的贺福初被安排在遗传学专业,他几次想换专业,但都无功而返。而恩师谈家桢的一次遗传学讲座,彻底打动了这个沮丧而落寞的湖南小伙。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他讲了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他的老师是摩尔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整个人类的现代遗传学之父。遗传工程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生物界,而且可以条件改造生物界,和人工设计生物界。这就是遗传工程的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而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记者:但是您肯定意识到这不仅是对国家的意义巨大,对人类的意义更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物种都是经过了自然进化的,但是有了基因工程的手段之后,人类就可以改造物种,甚至可以制造物种。

贺福初始终坚信,“超越是卓越之矢,卓越是超越之的”。在求学过程中,他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打动了当时的许多业内权威,在知识的海洋里受益匪浅。而在科研过程中,他也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志存高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追求卓越、志存高远,不是以眼前的成功,以小的成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是一个小的成功都可以告慰一生,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可以的。真正要志存高远,要成为一代大师,一代名师没有十年,二十年这种积累和努力,往往是难以做到的。你只要追求一个事业,这种梦可以支撑你克服一切困难。

贺福初认为,新中国成立至今,实现“站起来”靠的是解放劳动力;实现“富起来”靠的是解放生产力;而要实现强起来,就要进一步解放创造力。常德要想在今后的发展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就要做到“呵护好奇心、保护原创”。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我觉得还是一点,解放创造力,让全民的创造力能够得到解放。无论是我们的学校也好,各级政府也好,各级官员也好,我觉得要牢记一点,唯有创造才能制造未来、创造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不断呵护创造力。这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社群的希望,当然也是我们常德的希望。

尽管长期在外工作,贺福初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并且与湖南以及常德的多家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对家乡的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会尽我一切努力。因为我知道自己有今天,是家乡父老当时供其所有,身上始终背负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重托,所以,一方面一定把自己的事业做好,第二方面尽自己一切所能来回馈家乡,这从来没忘记过。

(常德全媒记者 袁铭嵘 刘清勇 李子旦  编辑 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