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红茶叶
武陵红原料主要来自湖南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位于北纬28°24'~30°8'之间,属于全球公认的茶叶生长“黄金纬度带”。
“武陵红”的三大系列产品各具特色。
花果香•红茶:
花果香产品是与湖南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包小村团队合作,在传承传统红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形成独特的“花果香”,香气来自鲜叶本身,非人为添加,它代表了中国红茶制作工艺的高端水平。“高山有机茶,自然花果香。”公司是业内首家批量稳定生产“花果香”红茶的企业。目前,公司“一种花果香红茶的加工方法”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武陵红茯:
“武陵红茯”系列产品是与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团队合作研发,率先以红茶为原料发“金花”生产红茯砖,开创了批量生产红茯砖之先河。由公司提出和制定的红茯茶企业标准已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红茯茶标准。“武陵红茯”产品特色具有三大创新:原料上,用料更讲究,生产更清洁,产品更安全;工艺上,“金花”发花技术应用在红茶上,使其具有“养胃养颜、降糖降脂、解酒护肝”等作用;口感上,甜香、花果香、菌香交融。“红茶的口感,茯茶的功效。”此茶在常温常态下可长期储存,越存越香醇,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风味红茶:
选用平阴玫瑰、昆仑山雪菊、小青柑与红茶和谐相伴,完美结合,顺应健康茶饮新风尚,尤其适合时尚爱美女性饮用。
桃源大叶茶
地域范围:
县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太平铺、茶庵铺、杨溪桥、凌津滩、沙坪、桃花源、牯牛山、西安等30多个乡镇。
特定品质:
桃源大叶茶系桃源大叶经过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的茶制品的统称,按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分为:桃源大叶芽茶、桃源大叶毛尖、桃源大叶绿茶。该品种枝条粗壮,芽头肥硕,茸毛较多,叶片大而富有,叶色深绿,叶质柔软。
文化典故:
1969年,卢万俊等人在本县太平铺乡深山中发现野生大叶茶优良单株,经选育、繁殖和试验示范,于1989年通过湖南省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桃源大叶”。桃源大叶茶是桃源优质茶叶基地生产品种之一,种植面积667公顷,占优质茶总面积的20% ,目前年产约4000吨。
桃源大叶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桃源野茶王
桃源野茶王采用“桃源大叶”的芽头精制加工而成。其形状壮实挺秀、银毫披露、色泽嫩绿、嫩香悠长、汤色绿艳明亮,泡制后三起三落、呈雨后春笋迎宾之状,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栗香持久,品饮时真可谓是:神品野茶王消忧去虑银芽针针汤怀绿,灵象仙境水涤俗尘玉叶片片古邑香。
石门银峰
石门银峰茶创制于1991年,现年产量为50天左右 。该茶鲜叶原料来源于石门县西北部渫水两岸武陵山脉东端海拔500-1000m的云雾山中,茶园四周的大气、土壤、水源等无污染。石门银峰条索紧细匀直,满披银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亮绿,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叶底嫩绿鲜活、完整,具有头泡清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独特品质。
石门银峰茶的鲜叶采摘要求相当严格,于清明前后选择晴天采摘,严格做到不采雨水叶、露水叶、紫色芽叶、瘦弱异形叶,不带鱼叶、鳞片、蒂梗和杂物。鲜叶要求嫩、匀、净、齐。其加工制作分摊青、杀青、清风、炒坯、紧条、理条、摊凉、提毫、烘焙等九道工序。
各道工序的技术要点如下:
1.摊青 鲜叶采回后,必须在洁净、通风的室内摊放,厚度不超过3cm,时间4~10h。
2.杀青 锅温140℃,投叶量500g,双手翻炒,先闷后抖,抖闷结合,待芽叶变软,失去光泽,清香溢出时立即出锅。
3.清风 将出锅后的杀青叶置于篾簸中扬10余次,以迅速降低叶温,防止闷黄。
4.炒坯 锅温85℃,双手翻炒,动作要轻、慢,当在制叶含水率为40%左右时出锅。
5.紧条 锅温60℃左右,下锅翻炒至在制叶含水率30%左右,茶条打在锅中有轻微响声时,右手抓起茶条,左手心向上平放,向单一方向搓揉,先轻后重,边搓边抖散,用时5min左右。
6.理条 锅温50℃左右时下锅,右手抓茶向前方理直,动作要轻,待八成干时出锅。
7.摊凉 理条出锅后的茶叶摊凉4min左右。
8.提毫 下锅温度50℃左右,用时2min左右。先要将茶条理直,茶条抓起落下时,注意减少与手的摩擦,待白毫大量显露时立即出锅。
9.烘焙 用炭火烘焙,温度为70℃左右,足干后密封并于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