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湘声报、红网 2018-05-09
2018年5月4日下午,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常德桃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在会上被授予2017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自此打开了他人生的又一个篇章。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为印遇龙颁发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印遇龙,桃源县人,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近40年来致力于生猪生态健康养殖。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养猪院士”。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的工作就是和猪打交道。”1978年,22岁的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与生猪养殖结缘。
荣誉不断,印遇龙打趣地说,自己只是个“养猪专业户”。
走进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的办公室,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装修简单,堆满了和养殖业相关的书籍,一尊憨态可掬的猪雕像摆在办公桌上。
做科研要动手实干 坚持在一线
40年来,印遇龙的“养猪专业户”做得很到位。猪笼子自己做,猪崽子自己抓,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每个环节,印遇龙都不会错过。“做科研首先要能吃苦,一定要深入实际,动手实干,坚持在一线。”
“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我们24小时都和猪打交道。”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分析样品达4万多次。
▲印遇龙在做猪营养实验
猪粪臭味难闻,为了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他们就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都叫别人送饭进来。
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团队成员一起,率先对国内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生态养殖 从猪嘴巴到猪屁股全程管控过程
“湖南作为畜禽养殖大省,为全国畜禽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养殖污染、种养失衡、品质下降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粪便污染问题,一度成为印遇龙的研究重点。
“要养好猪,第一个就是要把猪屁股管好,猪粪要利用。”印遇龙提出,将养猪粪污收集起来,处理成有机肥灌溉农作物。
在湘西,印遇龙和团队成员通过利用猪粪制造的有机肥灌溉桑叶,又用种植出的桑叶来养猪,同时号召养殖户因地制宜用生猪粪便做有机肥,“这样可以实现绿色有机循环,猪肉品质也能得到改善。”
解决猪屁股问题,还要管好猪嘴巴。
“猪就像人一样,要补钙,有些商家给猪饲料里添加劣质的石粉进行补钙。”印遇龙介绍,劣质的石粉含有重金属微量元素,造成猪的粪便含重金属多,使土壤板结,并导致猪肉重金属超标。
“生态养殖,要从猪嘴巴到猪屁股进行全程管控。”印遇龙说,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种养结合的模式,能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养殖技术要落地到农村 推广到农户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印遇龙看来,做农业科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解决农村遇到的一些技术瓶颈问题。
中国人多,猪肉消耗量大,其中,生猪的产值达到1万亿元,占了农业总产值的11.6%。“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在我们湖南发展养猪业,对我们湖南省,乃至中国的精准扶贫都十分重要。”
“镂空的猪舍地砖,猪的粪尿漏下去收集后沉淀,通过蒸发,固体统一收集制成肥料。”印遇龙介绍起团队研发的“五星级养猪场”,高温天里,猪舍里还有“空调”,其采用的湿帘+负压降温系统,可以保证猪舍凉爽。饮水碗设计让猪喝上“直饮水”,也彻底解决了水浪费。
▲印遇龙在做实验
如今,这项成果已经在全国200多家养殖场推广。新型饲料可实现氮、磷减排30%以上,铜减排90%以上,杜绝砷、铅、镉的排放。应用新型猪舍设计可减少污水90%以上,根据测算,这样不仅没增加成本,而且养猪综合成本还可降低40~120元/头。
“乡村振兴就是要把养殖技术落地到农村,推广到农户。” 印遇龙期待,这些“五星级的猪场”能落实到农户、农村,有更好的养殖环境,促进农户增收。
“自己养了40年猪,现在的工作重点是教别人怎么养猪。”如今,印遇龙作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工作重心放在科普,“把自己的经历和成果向全社会推广,传播生态养殖、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