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预见丨清科创投峰会: 未来教育的趋势以及机会在哪里?

2018-05-18
新闻来源: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1331

5月11日,以“探索·预见”为主题的2018清科创投基金年会暨CEO峰会在杭州举行。现场数十位顶级投资人与近百家企业CEO共同相聚杭州。共同探索新趋势,预见新未来。


回顾请戳这里:[有人@你]一大波创投圈大佬&企业CEO正在杭州集合.....


为加快互联网教育业务布局,利用资本力量做大做强互联网教育及相关产业,2015年清科与立思辰共同发起设立了清科辰光教育投资基金。短短两年,这只基金已经投出十余家优质的教育企业。

围绕未来教育的形态和教育升级带来的机会,方正证券研究所高级副总裁、教育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姚蕾,ABC360创始人李晶,SKT思珂特教育集团创始人侯昊,X-SCHOOL创始人林秘,以及主持人清科创投执行董事何艳一起探讨:


 教改新时代的教育升级机会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清科集团编辑,有删减)

教育升级

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态度



姚蕾:二级市场的投资策略大体上分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偏向主题的投资,从0到1的机会,更适合在牛市做投资;第二种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更多投资从1到10的机会,价值投资有穿越牛熊的能力。


我们从14年开始关注教育行业,当时以研究美股为主。

 

14年A股市场开始关注到教育,有两家代表性公司,全通教育,新南洋;

 

15年是A股牛市,教育板块迅速分化出很多细分板块,国际教育的凯文教育,幼教的威创股份,高等教育的中国高科,课外培训的学大教育等。当时很多公司估值在半年估值翻了好几倍;

 

16-17年更多是估值消化的过程,教育行业资产证券化也在持续,出现了一批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公司,比如火星时代,包括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中公教育、素质教育的乐博乐博。同时,市场对于教育板块关注度和理解程度越来越高,从主题投资逐渐向价值方向演进。

 

从全市场来看教育行业,现在港股的估值是最低的,整体25倍左右,跟业绩的增长可以匹配;A股教育公司除去一些异常值,估值是35-40倍,因为很多公司是转型教育,所以包含原主业的业绩,扣除之后估值在50倍左右。美股现在我们有覆盖的三家公司平均估值是66倍

 

一级市场教育投资在2015年达到高峰,获投项目近500个,这两年投融资项目数量有下降,但千万级以上的融资项目数量是在上升的,这体现出结构的变化。前几年偏向于AB轮的早期项目,到现在包括三地市场上市并购越来越通畅之后,C轮及以后的项目开始变多,也出现了几个融资规模在10亿人民币以上的案例。

为什么10年前没有现在的教育赛道?


李晶:我接触教育直播的形态是2007年,距离现在有11年,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全世界接触直播类的在线教育最早的一批人,当时人在日本,是美国的老师教日本人和韩国人学习成人商务英语,2011年年底回国创业,也是受这种商业模式的启发,十几年前,大学刚刚毕业,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灵活,对于成年人来说解决时间效率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找到非常优质的教师资源,这是我创业的启发点。

 

在中国没有,但是在日本,包括在其他的国家已经有了,我当时在10年的时候在想,中国的互联网的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在突飞猛进,在中国有很多直播类型的互联网教育的商业形态,一定会出来。所以,我当时是基于这么一个想法来做的这么一家公司。

 

我们是菲律宾的成人英语教育转向兰迪小孩英语教育的小班,14年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平台有小朋友学习,我们当时认为是个别现象,我们认为小朋友在互联网上面学习不一定成为主流或者是大的生意,我们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判断不是这么正确。

 

现在看到少儿的市场规模比成人多很多,这是跟我们当时不了解或者说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行业的本质有关系。所以说,这是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竞争,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进化,我们也是在调整自己的经营形态,从成人的一对一转向少儿一对一,又从少儿一对一进化到少儿的小班课,这是我们的进化课程。

创业的初心是什么?


侯昊:我们服务的人群是国际学校,我们从海外引入一些顶尖的国际赛事,这些赛事有不同的品类,学术的竞赛,工程的竞赛,财经方面的竞赛,我们拿到他们在中国的独家运营权,之前以纯线下为主,因为这些比赛对院校申请有直接的帮助,有很强的刚需,在线下不断扩大我们的品类,扩大我们的学校,扩大它的用户量。

 

今年有一个重要的转型,往线上打,会把线上的赛事的社交和互动平台做起来,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非常有机互动的方式,提升综合素质,与未来就业实习有很好的挂钩;同时我们开发自己的人才标准,而且是联动全世界比较顶尖的专家,用交互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专业的人才测评。合在一起我们希望整个生态打通教育目前的瓶颈,不仅是公立的升学和应试,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平台,形成大数据。


创业的初心就是想要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教育创新的速度,使得教育能够跟上甚至超越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才诉求的变化,也推动社会各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认知和方式的革新。

X-SCHOOL的内核是什么?



林秘:大家看一下,这是在两年前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当时他计划做出一个具备攻击和自我保护性能的战斗机器人。下图是经过导师引导启发之后做的“创意产品设计生产思路”;


整体来看,基本思维模式建构已经初步成型,但结构型思维、问题预测、实操行动设计及团队问题预测等尚处于初级阶段;经过一年半的X SCHOOL实践性学习之后,大家看一下他最新的项目研发和行动策划图,而且这个计划已经开始实施。


两个图的对比,可以看到这个学员在近两年间的巨大变化。

他的整体Design Thinking设计型思维模式、考虑复杂问题的角度、实践行动的策划、带领团队的思维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从过去只有自己拼装、设计、定位一个机器人功能的能力,转变到带领一个团队设计一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复杂太阳能供电系统;


(2)从功能预测、到设置预算,考虑了产品实现材料、器材、主板、传感器的可能性、考虑了程序编辑思路,硬件结构搭建思路,产品成本预算思路……这充分体现出由单纯“创意型思维模式”向“产品设计型思维及行动模式”的思维和行动力的巨大转变;


(3)这个孩子彰显的综合能力,就是具备跨学科、跨行业以及带领团队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型“的最真实诠释。


所以,基于未来社会需求的真正的国际STEAM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积木拼插、不只是做些科学实验、不仅仅只是解决数理化学科的问题,它应该解决的是逐步构建、丰富完善孩子们的思维模式,从带领团队设计出复杂的产品,到解决团队中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在Real Life Experience真实社会场景中获得真正的全人发展的能力。这就是X-SCHOOL国际STEAM的产品内核。


另外,与丰富的国际STEAM产品绑定的成长追踪型测评方案,是X-SCHOOL基于未来教育的另一大亮点:每个学员在每堂课结束之后,都会时时拿到自己的能力模型追踪报告。


X-SCHOOL的评测模型与2017年美国顶尖的私立高中联盟(MTC)公布的A New Model -------建立长期的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模型非常匹配,而且我们成功将追踪测评的年龄段下延到3~15岁。

 

X-SCHOOL的国际STEAM教育,不仅是要提供吸引孩子们超喜欢的课程产品体系,更要为孩子们未来在国际上选择国际顶尖名校,拿出有据可查、坚实可信、国际化标准的成长大数据。

 

未来三到五年,X-SCHOOL的发展,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连接“,我用四个方面来诠释:


第一,连接人与人的功能:在线上为中国孩子们构建起”国际专业导师“和“全世界伙伴“资源,连接线下孩子们面对面有体温的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国际化的成长过程。


第二,连接国内和国外的专业领域:X SCHOOL设计的所有STEAM课程,包含孩子们平时在中国学习体验的专业化产品、到寒暑假国外深度研究领域专业化导师,再到国际专业大赛的参与,我们构建起孩子们跨国界的STEAM专业探究和学习体验网络。

 

第三,连接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我们与房地产公司一起协同合作,通过X SCHOOL优质教育产品和精细化服务运营为社区创造良好的客户黏性和客户口碑,在此基础上,客户也由此产生非常好的物业管理黏性,所以和房地产公司的合作,是以双赢为前提的。在这样的合作基础上,我们将以更稳健的速度向全国扩张。

 

第四,连接国际顶尖评测机构:国内外名校未来想要录取的孩子,是能通过成长轨迹大数据,呈现在考官面前一个立体丰富,有着自己优势与特点的学生成长模型;标准化、一个分数定终身的托福、雅思考试将不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全部去面对国际名校的选择。所以个性化的成长大数据是我们产品发展的内核,也是X-SCHOOL国际教育产品的中坚力量。

   素质教育升级,会带来什么影响?


姚蕾:

我认为现在是素质教育发展非常好的时代。我们做过全球教育产业包括国内教育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


国内教育产业可以分成三波大的浪潮:


第一波,1981年托福入华后,国际教育的发展机会。这个期间诞生了一些公司,包括新东方、碧桂园教育、枫叶教育。


第二波,是高考的扩招带来的机会。诞生了三类机会:第一类是民办学校;第二类是好未来为代表的课外培训机构;第三类就是大学后市场,也就是职业教育。在前两波大潮中诞生了两家千亿级市值的教育公司。


第三波,我们非常看好素质教育,也非常期待,在这个过程当中诞生千亿级别的公司。


我们从两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体系外的机会。国际教育发展至今,目前国际学校在校总人数超过40万,形成可观的用户群。国际学校学生对素质教育产品的需求度非常高。


第二个体系内的机会。2013年高考改革是标志性的时间点,此次改革对于高考方式、录取评价的方式出现较大的变化。首先是英语考试方式的变化,其次是信息技术进入部分地区高考科目,另外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范围,都自上而下体现出对于能力素养的重视。


李晶:

抛开市场竞争的因素,基于我们对教育行业的认识和梳理做的业务的调整,我们原来做成人业务的时候,做到2015年我们意识到一些比较大的业务本身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2015年投很多的精力做课程体系的改进,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实际反映出来,学生的完课率指标没有多大提升,学生买课时之后最终不会上,完课率低,学习效果不好没有续费,我们觉得一连串的反应,原来有很多东西不是老老实实把我们的服务和教学做好就能够带来的。

 

我们当时打一个比方,健身房你把健身设备从国产升级到欧美进口,健身者并不会因为这样多来健身,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往少儿演变,慢慢地又开始去调整少儿小班的赛道上面。

 

为什么后面选择小班,为什么把所有的资源往小班这个赛道上面去压呢,因为我们觉得在做少儿业务的时候,我们发现决定小朋友的学习效果不是课堂上面的25分钟或者是35分钟的时间,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小朋友很在乎老师的教学态度,比如说,这个老师到底对他有没有耐心和爱心,会不会鼓励他,表情会不会夸张,不是简单说这个老师会不会教学的专业技巧。

 

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最终决定小朋友的因素除了老师的教学因素之外,我们后面发现小伙伴可以在孩子最终学习消息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把同伙学习的理念引入到课堂设计当中,充分发挥伙伴之间相互影响,引入到课堂的设计当中来,去改进线上少儿英语的过程,这是我们的过程。

 

至于说我们未来商业形态如何演变,我首先觉得我们目前做的这些事情,其实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当中,我们提出向线下机构学习,如何把逼真感的课堂引入到线上来,我们特别期待的一件事情,就是5G时代到来之后,我们可以把课堂变成3D一体的,满足非常流畅的学习体验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变成三维,小朋友跟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就是在面前一样,可以传递给孩子更多的爱和鼓励。这是我对于我们产品未来的看法。



林秘:

第一点,基于未来的教育是充分利用好线上的资源,在线下让孩子有最棒的体验。

 

第二点,就是国内和国外。我们所有设计的课程,从孩子平时的学校到寒暑假深度国外的继续学习,再到大赛级的这种体验和参与,做到的是纵深,我们会让国内和国外的线上的导师去国外跟导师深度研究,打开X-SCHOOL的产品。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社区化。跟房地产一起合作,地产商和区域和小区内创造良好的客户黏性和非常好的客户口碑,在这个基础上,客户有非常好的物业管理和黏性,所以我们是双赢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度向全国扩张。

 

第四条,更重要就是我们的产品。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运作模式,这个未来是有出口的,MTC他们已经出台了这样的一个接受函,也就是说,他们未来想要的孩子,是一定需要提供出来这样的测评体系,未来考托、雅思和SAT不能选择到顶尖的名校,MTC这个联名吸取到高等学校的聚集,未来成为孩子考核非常重要的模式,所以个性化的成长的大数据是我们产品发展的内核也是我们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