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原创 | 贺杰:没有思想,中国股市无法走出困境!

2017-06-13
新闻来源: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1560

作者:贺杰,北京社科元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常德企业商会副会长,微信公众号“财经思朴”主编。

来源:财经思朴   2017年6月8日

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领域象A股一样把老百姓的财富不当钱! 

为什么这么讲? 

第一次股灾,第二次股灾,第三次股灾,现在是第四次,数以十万亿的真金白银灰飞烟灭,我们的监管层,站出来指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吗? 

没有! 

这就好比红军长征中的湘江之战,八万红军剩三万,博古、李德仍然牢牢掌握领导权,数以万计的红军鲜血,居然不能让中央红军有所改变! 



我们现在的做法极不正常,出一个重大的安全事故,一个省部级领导就很可能会被追责或者引咎辞职,而近两年股市内的财富出现如此巨大的损失,却可以毫不理会股民们的呼吁。 

难道我们忘了一句古话:“君视民若草芥,民视君为寇仇”?! 

最近对证监会刘士余主席的批评有点多,正式场合叫批评,私下场合下就是咒骂,这种情况是老话的注脚。 

我倒没有骂过他,也没有骂过肖钢,相反我有点悲悯,这是一个常见的管理困境:他们只是被提拔到了一个不能胜任的位置,一世英名,赤胆忠心,可惜搞不定!

我在第二次股灾后提出过一个观点,组织上选证监会主席时,拿的岗位需求书就是个错的! 

用银行的人去管证券,就好比让修道院的修女去夜总会当妈咪,管不好是大概率事件!

这说明,我们强大无比的组织,在任命证监会主席这个职位上,老革命碰到新问题。

最近有好几个著名专家站出来质疑刘主席的专业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每一任证监会管理层上来后,都有一个认识、学习中国资本市场的过程,我们现在的任用机制,相当于人类在重复发明轮子,上亿股民热情地充当小白鼠,供每一任证监会管理层学习之用。 

分析一下证监会主席的任职年限,就发现尚福林主席任职时间最长,学习时间也最长,认识更深一些,对股市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举解决了股东利益严重对立的股权分置问题。而刘主席最近的政策,似乎是要走改革的回头路。 

有人不服气,说毛主席当年也是个战争的门外汉,最终不还是把老蒋赶到台湾去了吗?

第一,毛主席不是清华的,只是个师范生,他写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那是跟泥腿子打成一片写出来的,这一点好像没有几个部级银行行长能做到。

第二,毛主席一直在做积累,想的就是救中国这件事情,打仗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在遵义会议之前,他就早已成为党内著名的军事指挥官,有一帮人信服他。

第三,最最重要的,毛主席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发展,很早就构建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指导思想体系,提出打土豪分田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系列方针。

我们A股有啥指导思想?“高抛低吸”那还是股评家提出来的,跟证监会主席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在去年写了篇《中国经济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2016-05-10 01:51》,对A股老是不能走出熊市死循环说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A股走到今天,该试的招都已经试过几遍了,对证监会主席也许还有点新鲜感,但是对经历了几个轮回的小股民来说,多少有了一些更切身的认识。 

经济老专家常常讲中国没有思想市场,这话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里。换句话讲,就是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当年西方的马列主义进入中国一样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1921年到1935年,走了多少弯路,死了多少先烈,然后建设过程中又是文革,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挫折,都是因为没有坚持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致。

对资本市场,我们的理论很薄弱,我讲的不是教授们写的书,而是指导证监会或其他金融机构监管的理论。看到一个什么症状,就拿着西方经济学的一知半解来下猛药,不出问题才怪。也就是因为中国近三十年改革打下的底子厚,经得起折腾,如果象97年的东南亚,一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了。 

中国的经济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改革还不彻底的问题。 

中国的价格改革,只剩下了资金价格这个堡垒没有攻破。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银行属于全民所有,因此保持比较高的利差相当于国家对所有财富征收的一个税。当银行的股东多元化后,特别是各种私营银行都出来后,再征这个税就不合适了。 

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正是因为银行资金有如此简单的赚钱方式,只要有足够的存款和贷款,躺着都能赚钱。房地产行业为何一家独大?因为房子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媒介,钱都不用出银行体系,几个合同下来,直接就可以赚到高额利差。 

有哪个行业可以这样轻松地赚三五个点的净利润呢?没有!因此,炒房这件事情,各方的利益很多,表象也很多,但是归根溯源,还是在于我们的资金价格扭曲,反映不了市场的风险收益比,变成不出银行保险柜的傻钱,不创造社会新增价值!

单纯地利率市场化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吗? 

不能! 

因为没有参照系,或者它只能以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做参照,比如说保险,这实际上是在强化虚拟经济的空转,没有办法形成公允的价格。 

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各行各业资金成本定价的场所,它是资金价格的微观基础,基准利率这个宏观量只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才不是一个拍脑袋的价格,反映了各行各业风险收益的一个平均水平。 

这个才是关键!

为什么我们说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 

为什么我们要说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各个公司的股价,如果比较真实的反映出风险收益比时,这样的一个价格,就可以综合反映资金的价格,就会引导资金向高收益的行业流动,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反过来再去影响整个利率水平,构成一个良性的闭环。 

自2009年以来,我持续不断地对新股发行体制所带来的危害提出警告,并且也提出了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其出发点,不在于我在二级市场有多大的利益,也不是我跟中国的众多企业家有仇,正相反,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通过资本市场做强做大,A股市场能够培育出更多象海康威视、上海莱士这样的高增长企业! 

但是我们每年发几百个价格极度扭曲的新股,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极大!因为跟炒房地产的逻辑一样,当企业通过上市就可以获得正常经营100年的收益时,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去做实业呢?!

停止IPO,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途径拿到钱了,只要是满足IPO标准的公司,它在新三板同样能拿到钱,只不过它不能象二级市场上一样天价清仓式套现。相对来说,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更有风险识别和判断的能力,没有二级市场的羊群效应。

所以说,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名义坚持IPO根本就是个托辞,以注册制的名义坚持IPO也是个托辞,因为新三板早就是注册制了。

坚持IPO,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分食二级市场散户们的唐僧肉,狂发新股快一年后,发现唐僧肉快不够吃了,于是又出个减持限制,让那些经过多少年全流通了的股票,重新回到股权分置改革前的状态,重新回到股价单纯成为小股东之间价格博弈的这种状态。

这样的状态,将会进一步大幅降低股价博弈的效率,使得公允资本价格的形成沦为空想。

怯怯地问一句,历届的证监会主席,都是银行集团派过来扼杀资本市场的吗? 

只有A股市场一直瘸着腿,银行系统就可以永远独大! 

(以上两句,是模仿某些阴谋论者的玩笑话,他们不是关注于道理,而是给别人安上动机好让他批驳。嘿嘿)

加强监管,这是证监会的字面意思,而不是指导思想。希望下次来的证监会主席,上任伊始,就能够对资本市场说出几个让股民和专家信服一二三来。 

到这一天,A股才会走出熊市死循环,亿万股民才会有尊严地生活在蓝天下!